热搜:

最近跟一个比我大很多的朋友聊天,他说到了 40 岁以后,自己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一边是收入不高,但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要还房贷。

一边是工作压力,当了个小中层,发现自己升迁无望。

一边是身体老化,体力、精力、心力下降,想干也干不动了。

他感叹自己遇到了中年危机,觉得归根结底都是「穷」闹的,要是早早地拼命赚一笔钱,现在的压力会小得多。

这个兄弟我非常了解,他很早就进了一家创业公司做技术,属于那间歇努力、持续躺平的人,偶尔打了鸡血就猛冲猛干,大多数时候无欲无求,觉得升职、加薪、创业都跟自己没关系,永远都在追求「舒服地活着」。

五六年前,他们公司业务好,他虽然没有很努力,每个月税前也能收入 3 万,到手2万。

最近两年互联网形势不好,再加上他在工作上没多大建树,所以薪资一直原地踏步。

到手2万在二三线城市或许不少,但在北京就紧巴巴,去掉公积金房贷每月也要拿走一万,还有孩子的各种杂费、全家生活费,让他觉得亚历山大。

但他弄错了一点,穷并不是危机的原因,而是危机的结果。

中年危机,从来都不是因为穷。

01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安逸

很多人之所以有中年危机,不是危机突然爆发,是年轻的时候就没做好准备,学习少、不勤奋、没准备。

到了三四十岁,角色就变了,以前没意识到的压力,突然都涌到了跟前。

以前你一人赚钱一人花也没关系,但现在你要跟另一半讨力气,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要照顾年纪已经大了的父母。

一夜之间,所有人都需要你,但所有人都对抗你。

更要命的是,资深的你远比年轻人更贵,但又不如年轻人能拼,家里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压力不大才怪。

所以我一直说,别相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职业生涯是有时间窗口的,一定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该拼就拼一把。

我之前分享过吴悦风老师的一个案例:

2007 年,苹果开始为 iphone 寻找全球供应商,首选是日韩和中国台湾,因为他们起步早,所以技术更加先进。

但调研了一圈后发现,有个预期之外的问题,日韩和中国台湾的电子业起步很早,但也恰恰因为这样,创始人的年纪都很大了,普遍都在 60 岁左右。

苹果在深思熟虑之后,在中国大陆选了很多次优供厂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老板普遍比较年轻。

比如的周群飞,创业时36岁;

的王来春,创业时37岁;

歌尔股份的姜滨,创业时35岁;

这一批国内苹果产业链公司,进入苹果视野的时候,创始人几乎都是当打之年,和当时台湾的一些电子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年轻老板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是工作拼,经常和工人吃住在、一起改模具赶工,年纪大的老板想拼也拼不动了,很难适应新的供应链。

其次是年轻企业家人际关系稳定,很多年纪大的企业家,要么面临下一代接班人夺权,要么家里原配和小三、小四打得不可开交,要么是公司里山头林立,往往疲于应付。

第三是年轻人还在底层,愿意学习最新的知识,很多年纪大的人,已经开始抵触新知识了。

事后证明苹果的眼光是对的,这些年轻人创办的公司,确实在配合度和能力上都要高不止一个档次。

虽然很多人说,只要你想做,任何时候都有机会,但你也不能否认,很多事情就是有机会窗口。

也许会有上了年纪的人说,那我们年纪大的人就没机会了么?你在打击我们中年人的信心,外国还有摩西奶奶 80 岁学画画,创始人创业的时候都 65 岁了。

我说的不是绝对,而是概率。

35 岁重新参加高考,你的脑力和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何况找工作年龄也有限制;

45 岁突然想进入体制内,才知道人家只招 30 岁 以下的年轻人;

55 岁想要继续出来创业,才发现自己连年轻人喜欢什么都不知道……

年轻时有什么梦想,就抓紧去实现,千万别听信那些,「有梦想啥时候都不晚」的鬼话。

02年轻的时候总是选简单的那条路

很多人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觉得什么容易就做什么,在不同的赛道上反复横跳。

永远都没有积累,永远没有耐心向下挖掘,永远都在选择「容易」……

等人到中年,发现自己搞了几十年,在七八个赛道上浅尝辄止,每个都一事无成。

我想起李小龙的一句话,我不怕会一万种腿法的人,我只怕一种腿法练过一万次的人。

2000 年之后,全国上下大搞房地产,因为这个行业太赚钱了。

于是有人就给任正非提建议,说也应该搞搞房地产,轻轻松松就能做到上百亿利润,有钱不赚是傻子。

但是任正非一口就回绝了,挣完大钱之后,就不愿意回来赚小钱了。

2010 年之后,又有部下向任正非建议,要不要搞搞房地产,轻松赚他一百亿。

当时华为的毛利率也不过 30%,但同时期房地产的净利率都不止 30%了,按理说很有诱惑力。

但没想到任正非拍了桌子,华为不做房地产早有定论,谁再提房地产这件事就下岗!

恰恰就是这种战略定力,让华为在这个低毛利的通讯市场,硬是种出了花来。

人生的护城河,是不能靠容易的东西构建起来的,而是靠那些看起来很辛苦、麻烦、短期没收益的东西,构建起来的。

普通人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就是别人都怕麻烦、难、回报低,而你不怕。

我之前招B 站运营,面试过一个小姑娘,她指着我 JD 上的说:你要求对公众号、抖音、、B 站都有了解,我再合适不过了,我在好几家公司负责过相关平台运营。

但是我越往深里问,我就发现这个女生越吞吞吐吐的,而且似乎在每个公司都没做多久。

原来是她说自己喜欢写作,大四就开始在一个公众号团队实现,但是觉得写长文太辛苦了。

觉得给抖音写短文案更容易,于是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做抖音。

后来又发现自己实在没啥创意,觉得自己啥都不擅长,就擅长花钱拔草,于是又去了另一家公司做小红书。

看到我在招 B 站运营,她觉得自己经常玩 B 站,或许会有机会,就想来试一试,不过也不确定自己能做好。

我说 B 站本身是中视频平台,跟短视频平台有什么区别呢?你做了什么准备,来迎接这份工作呢?

她有点蒙逼,说自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准备。

我也愣住了,我说 B 站现在这么火,网上的教程那么多,你难道不应该深度挖掘一下么,哪怕临阵磨枪,好歹不快也光啊。

这个女生很委屈,到最后面试都成了诉苦大会了,她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工作 5 年了还是没什么成绩,完全看不到方向。

最苦的是我,没面到合适的人,还被白嫖了一次职业咨询……

其实这个女生的问题也不难:

第一,不够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击穿自己的薄弱环节,所以工作换来换去都是实习水平。

第二,一直都在追求喜欢,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所有工作干到最后都是无尽的琐碎,哪有那么多乐趣可言。

但却不愿意承认,你只是把不擅长伪装成了不喜欢,把挫败感伪装成了没机会,永远都在绕路前行。

第三,一直都在追寻更简单、更容易、回报更大的工作,但其实以上任何一个平台,深深的扎进去都一定能有很大的回报。

你不是真的迷茫,而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不可耐,遇到困难就掉头,哪能看得到曙光呢?

03中年危机,因为长期做事不彻底

中学大家都学过《战国策》里的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

很多人都当成一个笑话说,好不容易走了九十里,谁会在这时候放弃呢?

但是据我观察,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全力以赴,而是点到为止。

但是大家听我一句劝,尽力是没有上限的,你永远都有可以做到更好的地方,只不过你还没发现。

刘润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早年有一次打出租车,发现这个司机很不一般。

他不像其他司机一样,去机场、火车站趴活儿,而是拿出「计算器」计算自己的时间成本,然后选择时间、地点,计算如何收益最大化。

比如他推断出哪几个大厦商旅人士多,于是就等在附近。

然后他会对乘客进行筛选,看那些拿着行李箱、公文包的人,就多半是去机场的大活。

再比如,在医院门口有两个人,一个人拿着药瓶,另一个人拿着脸盆,那么会选哪个呢?

当然是选后者,因为前者可能只是出来卖药的,后者多半是办完出院的人,距离一般比较远。

而且这样的人,往往不会要求载他到地铁,而是会直奔家门,跑远程的客户收益高得多。

多做一步,就让这个司机的收入比别人多三倍。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精益求精的思维,天长日久下来,你在这个行业就会极其顶尖,你赚到的钱也会是别人的五倍、十倍、二十倍。

你说这样的人会有中年危机么,我看大概率不会,在中年危机来之前他们就挖好了护城河,或者早早转型了。

中年危机其实从来不是因为穷,也不会发生在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人身上,而是会发生在那些不好不坏的人身上。

因为特别差的人一直很差,也就没什么中年危机;特别好的人永远把事情做到极致,很难遇到中年危机。

只有不好不坏的人,努力了也没太努力,思考了也没太思考,学习了也没太学习……

于是人到中年,就一个不好不坏的结果,但是又在心里向往更好的生活,还深深地为自己感到委屈:明明我也很努力,但却过得这么惨?

于是,中年危机发生了。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