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两个有趣的话题:

#活到28岁你有哪些幡然醒悟的瞬间?#

#35岁的你想告诉28岁的我什么人生道理?#

28岁有什么特殊么?仔细一想,还真有。28岁已经在职场打拼3~6年,境遇开始分化。有人进入管理层,有人成为中坚力量,也有人步履蹒跚。亲眼目睹同龄不同命,难免焦虑。

差距究竟在哪?

我们从「职场败局」中总结出3个真相,希望给初入职场的你一些启发。

01 当头棒喝:你不是真的强大,只是抓住了「风口上的猪腿」

以我的经历抛砖引玉。

2015年,28岁的我在创业公司打拼,项目踩中陌生人社交风口,融资总额过亿,作为团队早期成员,我怀揣千万富翁的梦想,春风得意。

“幸亏没去事业单位。”我常和亲朋炫耀,对职业发展志得意满。

然而两年后公司散伙,我的暴富梦幻灭,在职场上也不再抢手。

如果回到28岁,我要对自己当头棒喝:经验贬值不自知,错把时代红利当本事。

1)专业领域高不成低不就

创业产品用户少,维护难度低,我原地踏步,两年没有进步。这导致我的技术缺乏稀缺性,不识内核,不懂协议,对数据结构和算法更是一知半解。

2)管理经验孤陋寡闻

创业团队规模小,我的运维部只有2人,管理经验趋近于零。

可惜我被时代红利冲昏了头脑,自信随时能去大厂,对管理经验不屑一顾。

2015年国内有16239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成立,人才供不应求,我经常接到溢价邀请,逐渐目空一切。

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骤降到2900家。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从2018年开始,互联网行业大裁员,高薪低能者淘汰,“35岁现象”令人噤若寒蝉。

我这时才幡然醒悟:原来我只是抓住了「风口上的猪腿」。

不禁想到奥美CEO布莱恩-费瑟斯通豪的警示:“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达45年的马拉松,如果只关注眼前,40岁以后将举步维艰。”

深以为然,以长远思维反省,刻不容缓。

哈佛大学的「七个机遇」理论能帮我们实现目标:一生有七次重大机遇,抓住一次就能改变命运,而第二次机遇就在32岁左右。

如果回到28岁,我会在提升技术能力和积累管理经验中作出取舍。

互联网大厂对前者更有帮助,技术氛围好,成长机会多;稳定的环境对后者更重要,如果老东家有机会,“按兵不动”是更好的选择。

警惕时代红利陷阱,以长远思维审视职业选择,是初入职场必须知道的真相之一。

02 恍然大悟:你不讨厌工作,只想被狠狠地赞扬

“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应该去寻找真正热爱的职业。”除了缺乏长远规划,28岁还容易陷入自我否定。

好友小京就是如此,“做梦都想做个厨子”是他的口头禅,经常抱怨迫于生计才做销售。但十年后,他成为准上市公司的合伙人,主管销售业务。

去年聚会时大家追忆往事,我忍不住打趣他:“还讨厌销售么?”他大笑,直言还是喜欢做饭,但不再讨厌销售。

小京的改变源于赞扬。从签下第一个大单开始,他就找到了销售的乐趣。领导的赞扬,同事的追捧,经济上的刺激,这些俗不可耐的赞扬让小京崛起。

这不只是虚荣,更有「正反馈」的魔力。

职业生涯早期,肉眼可见的成长速度就是赞扬式正反馈,能激发工作热情;而到了28岁,成长速度放缓,赞扬少了,自我怀疑随之而来,总觉得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隐藏在内心深处,一旦发现就能找到最合适的职业。

这种想法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真实的自我」,可惜只是错觉。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哈佛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埃米尼亚-伊瓦拉都认为:不存在真实的自我,未来是自我塑造而成。重获赞扬,就能激发职业热情。

著名漫画家斯科特-亚当斯的高手方法论,给我们指出明路:

第一,把某个专业技能练到行业前5%;

第二,选择两到三个技能,同时在这些领域练到前25%。

斯科特就用第二种方法,把绘画、段子和办公室政治技能结合,创作出在65个国家热销的《呆伯特系列漫画》。

如果回到28岁,我会选择第二条道路,努力学习写作和演讲技能。这两种技能都是普适技能,可以与任何专业技能匹配,创造更多可能。

就像近期火出圈的罗翔老师,把法律和演讲结合,无限魅力。而相似者比比皆是:樊登是阅读+演讲,刘润是商业+写作,李佳琦是美妆+演讲……

专业技能 + 表达能力,就是信息时代的成功密码。

热情消退未必是不爱了,尝试用表力唤醒激情,是职场上的另一个真相。

03 心平气和:你不是讨厌管理,只怕学到无用的技艺

去年2月沈向洋离开时,媒体哀叹“硅谷再无华人高管”,网上也掀起“硅谷变印谷”的大讨论。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数据,世界500强企业中,30%的掌舵者是印度人,其中不乏、微软和万事达卡等国际顶尖巨头。

印度人为什么这么牛?前中兴高管汪涛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印谷”现象的根源是——管理能力。

MBA是所有印度大学生的必修课,他们一毕业就拥有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直接扫清未来进入管理层的障碍。而其他国家管理或商科都是主业,毕业生缺乏行业技能,空有屠龙之技,就业前景暗淡。久而久之“管理无用论”深入人心,管理能力惨遭忽视。

事实却大相径庭,除了管人管事外,管理能力对普通员工也至关重要,甚至能增加升迁机会。

领导交代任务的初衷?想什么结果?

部门在组织架构中是什么定位?如何与竞争团队相处?

这些隐含的深意都能用管理知识反推,我预判了你的预判,自然能交出完美答卷。

不由想到我职场前半生最大问题:厌恶非技术出身的领导。

无关能力或人品,就是沟通费劲。讲架构,听不懂,讲命令,不理解,讲代码,满脸懵,汇报工作就是灾难现场:我滔滔不绝说专业术语,领导眉头紧锁一头雾水。后来领导干脆找其他人汇报,让我只负责技术,这导致我错失进入管理层的机会。

如果回到28岁,我一定要学习管理知识,解决沟通问题。

有“印谷”现象珠玉在前,人人都该学点管理知识,哪怕初入职场也能揣摩领导用意,洞察KPI居心。

04 写在最后

《错不在我》一书中说过:“学会和错误相处,从错误中学习,把错误当作成长契机,是最原始、最笨拙,但是也最有效的成长方法。”

职业生涯里每一个错误都弥足珍贵。

这趟重回28岁的精神旅途,送你3个宝贵的错误,3个初入职场的真相。

请慢用,期待我们都能飞得更高。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