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合作较多的陆上邻国

中国和不少陆上邻国关系较好,像之前在就提到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合作状况,而其他陆上邻国里,老挝也是合作较多的一个。

2000年,中国和老挝两国确立方针——“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全面合作”;2009年,两国关系进一步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双方领导人第一次正式声明,中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

老挝在中国的协助下,在“中老经济走廊建设”、铁路基建、农业、科技、电力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老挝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每年中国主要向老挝出口汽车、摩托车、钢材、通讯设施等产品,在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愈发密切。

2021年10月12日,从2016年末全线开工的中老铁路全线铺轨顺利完成,预计今年底就能通车了。要知道,此前老挝境内只有3.5公里的铁路里程。

对于中国建设整个东南亚铁路网的目标来说,中老铁路顺利通车了,中泰铁路才能建设,再之后才能通过铁路顺利联通到新加坡。这也是中国努力推动对外合作、“互帮互助”理念的贯彻落实。

而对老挝来说,这一下将会帮助其从“陆锁国”顺利转变为“陆联国”。

了解一下老挝的地理与环境,就可以知道老挝的面积,还不及国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而在地理位置上,老挝作为中南半岛唯一一个内陆国家,被中国、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包围,虽然有湄公河在老挝境内流过,但老挝的交通仍是极为不发达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拥有丰富红木资源、矿产资源的老挝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禀赋优势。

然而,中老铁路的顺利通行,将会推动老挝境内沿线经济的发展,并带动其他区域。其境内原有的3.5公里的铁路里程,也将会翻100多倍,贯穿老挝的南塔省、乌多姆赛省、著名旅游胜地琅勃拉邦省、万象省。届时做个人去老挝游玩或者做生意会更加便捷。

当然,早在老挝境内只有3.5公里的铁路里程的时候,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就已经在老挝做起了生意。这群在异国他乡奋斗的中国人里,最为突出的是一个很多人都不会想到的群体。

这个群体就是我国的邵商。2018年,湖南广播卫视播出的《湘商闯老挝》纪录片,就讲述了以8万邵东商人为主体的湖南商人在老挝的奋斗故事。

二、推动老挝发展的邵商故事

在老挝的邵商主要是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发展形成的商人群体。邵阳人本来就是湖南人里善于做生意的一群人,而早在清代时,邵东人就有行商的“传统”。当时县内农民迫于生计,常会卖货或制造手工艺品来取得收入。

新中国成立前,邵东的许多农民也会跑到广西桂林等地从事纺织行业。20世纪80年代,他们继续走南闯北,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发展“扁担经济”与“地摊经济”。

数据显示,2015年邵东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千米522人,比当时的省均还多了180人每平方千米;而在土地方面,却是人均耕地0.61亩/人,比湖南省平均水平低了0.29亩/人。对于邵东人而言,当地人多田少、没有支柱产业与资源优势的情况,不能带来有利的经济收入,就只能出外打工经商。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挝实施改革开放,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依靠进口,给邵商群体提供了一个收入渠道。

翻看中国地图与亚洲地图可以看到,我国只有云南省与老挝接壤。邵商人之前也经常走“云贵”路线,通过云南进入老挝,对他们来说也有地域优势。

考虑到改革开放的国情,叠加邵东人的生存状况、从商经历及老挝当时的贫乏经济,在个别人的带领下,邵东人陆续“闯到”了老挝,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成为老挝有名的“邵商”。

当然,在他们取得如今的辉煌成绩之前,他们经历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

在边境没有完全开放时,一些邵东人翻山越岭才能到达老挝境内。在山林里,会遇到至今仍让不少老邵商闻之色变的山蚂蟥,甚至有人因老挝境内大片森林里的各种蚊虫,感染了疟疾,险些丧命。

随着中老边境的磨憨口岸在1994年正式开通,邵东人前往老挝才有了更便捷的方式。

进入老挝后,他们仍面临着语言不通、居住困扰等问题。当时进入老挝的邵东人,因不懂老挝的语言,经商时只能通过计算器打出价钱来互相“讨价还价”,促成交易。

当时“初来乍到”的邵东人仍是以“扁担经济”、“地摊经济”为主,挑着纽扣、牙刷、锅子等小商品走街串巷,跑遍老挝的许多农村与小城镇。

很多人也是哪里有乘船,就在哪里卸货摆地摊。饿了取江水煮饭,困了毯子一铺,以天为被,以地为席。

在他们闯天下时,邵东人间的互帮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吸引了更多国内邵东人进到老挝,逐步发展成后续庞大的“邵商”群体。

当然,在他们的日常走街串巷中,友好的老挝人也经常招呼他们喝水,吃点日常的糯米饭。

2008年前,邵商在老挝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不习惯将老挝货币兑换成人民币的邵商因老挝货币大幅贬值,经受了财富的大幅缩水,原有产业几近破产。

靠着不服输、坚持的精神,他们还是攻克了难关,重新从小门小店发展到了如今的兴办企业、建立产业园区的繁荣局面。

三、建设老挝,也回报家乡

2018年,湖南在老挝投资的企业有160多家,在老挝经商的湖南人达10万人,其中邵商占80%左右。想想就知道邵东对老挝的发展助力有多大了。

从行业领域来说,以邵商为主体的湘商,其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已进入老挝的空调、摩托车、家具、陶瓷制品、酒店业、钢材与建筑业、橡胶业、红木业以及其他农业领域。现在,邵商们还在老挝创设了产业园区。

在钢材领域上,邵商创办的钢材与建筑公司,占据了老挝市场上的绝大份额。老挝首都万象著名的地标建筑——国际会展中心、第一高楼、138米高的拉萨翁商业广场使用的钢材结构来自邵商张坤创立的公司。

在摩托车领域上,邵商李文科创办的摩托车业务,占据了2018年老挝摩托车市场的三成份额。电子领域里,老挝MKE电子公司的董事长,也为邵东商人,其在市场上相关领域的占有率在2018年也达到了30%。

在老挝陶瓷市场上,单单是一位邵商创办的陶瓷厂,其生产的陶瓷制品在2018年就占据了老挝陶瓷制品的90%以上。

农业上,邵商们也带去了香蕉种植技术。中国的香蕉品种加上先进的灌溉技术,能够使产量从原本的5公斤每株提升至25公斤每株,扩大当地农民的收入。

另外,身处“金三角”的波乔省,一直以种植罂粟为主,邵商们发展起来的橡胶种植产业,对中老政府合力推动的“罂粟替代种植计划”是强大的助力。

至2018年,中国与老挝之间共有7条直达中国的的航空线路,其中两个就是长沙—万象,长沙—琅勃拉邦,而其背后,也有邵东人宋杰锋的湘锋国际航空公司与老挝航空公司合作推动。

这对老挝的旅游业发展来说,助力也不小。

前面提到的中老铁路的建设与通行,对作为中南半岛上唯一一个内陆国家的老挝来说,不但提供了贸易与经济上交通的便利,还方便了老挝的人们进入中国学习。至2018年,湖南的老挝留学生在以往4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倍。

细数一下,老挝的工业、酒店与服装服务业、农业、教育、交通等领域均有邵商的踪影。

当然,反过来,邵商在老挝的发展,也给湖南与整个中国带来了不少的助力。

邵商虽然在老挝长期发展与居住,但大多具备一个特点,那就是“流而不迁”。所谓的“流而不迁”,就是邵商乃至湘商们,仍保留中国国籍与传统习俗,在万象,存在着具备中国特色的“邵东街”、“邵东村”。

而这些“流而不迁”的邵东人,其子女常寄养在亲戚家里,邵商在老挝赚取的资金,一部分以“教育资金”回流到了国内。

而且,老挝境内的红木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一些邵商也进入了红木加工行业,将红木地板、套装门等产品运输回国内,进一步发展了国内高档家具市场。

另外,邵阳市郊的湘商产业园,也是2014年时,邵阳为响应湖南省委省政府“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呼吁下启建的。

2018年中的586家企业,就有80%是国内外的邵东创办的。在老挝钢材建筑行业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老挝鲲鹏实业,其董事长张坤也在产业园内创办了钢铁厂。

四、国家和海外商人的互相帮助

回顾邵商过去几十年里在老挝的发展,或许能为两国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带来不少的经验。

显而易见的是,在邵商闯老挝的过程中,邵商之间表现的互帮互助、吃得了苦的精神,大大稳固了个人乃至一国群体在境外地区的发展。这种“邵商精神”是值得推行的典范品质。

而其中,邵商们还具备善于捕捉商机的眼光和果断的行动力,他们不仅能够瞄准老挝境内丰富的红木资源,闯入老挝薄弱的陶瓷市场,还能在金融危机后从小门店“东山再起”。

目前老挝需要发展的地方还有很多,能够协助找到老挝发展的薄弱之处与困境,是日后中国与老挝合作的巨大空间。两国人民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发展,也有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当然,在邵商于老挝闯天下的过程中,国内政府给予的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

上面有提到,在老挝发展的邵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流而不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老挝和中国的经济、教育发展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另一个就是邵商在老挝能取得那么大的发展,也少不了国内丰富的市场资源供给以及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

2010年前后,邵东县委、县政府向境外发展的企业提供信息、资金支持,及时将国内信息传达到境外的企业手上,更好地联通了境内外的交流;同时,在资金扶助与金融信贷支持上,也给予了较大的额度。

同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迈入了零关税时期。中国对整个东盟的关税降到了平均0.1%的水平。

2020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按照我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的有关承诺”以及两国的换文情况,决定自2020年12月1日起,对原产于老挝的97%的税目产品,使用税率为0的特惠税率。

这对于两国之间的产品贸易与流通,无疑又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对于在老挝发展的商人与企业来说,有利于降低税负成本与产品价格,提高企业利润,扩大了老挝对国内产品的消费,对中国和老挝皆有好处。

至2021年,我国与老挝建交也达到了60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是老挝与中国之间合作的真实写照。而在老挝境内个人、群体不仅依赖于自身的才干、品质与精神,政府与国家给予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及国内廉价的、广阔的产品市场供给保障也至关重要。

老挝境内的“邵商”,作为生意上的开拓者,其发展过程是值得海外奋斗的中国人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