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双11是个什么日子?

对于广告人来说,双11是一个忙到几乎错过双11的日子。

直到之前制作的双11品牌广告出街,我们才反应过来:双11,又到了。

看着四字弟弟在电视上酷酷的说出那句“双11,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时,我们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8年前,我们不是这么说的。

在2013年中好为双11制作的品牌广告里,所有的人,都在期盼那无比特殊的一天。

注册昵称,整理购物清单,讨论预算,用手机拍下想买的东西……在2013年的双11广告里,所有的人都在为这一天做着准备。

同样是众生相,在2021年的双11广告里,所有的人都在忙各自的事情:早起赚钱,晚起撸猫,惦记着老味道,琢磨着新工作……没有人在欢庆双11。因为双11,已经从“现象”变成了“日常”。

普通人的角色,不再只是享受补贴红利的消费者。电商的影响力,早已经超越了卖货这件事。我们从柜台的另一边,走到了舞台的各个角落:生产,销售,运输,传播……甚至就像我在前面说到的:我们甚至会在双11忙到忘记买东西。

这8年,一切变了太多。带着这样的思路,看两条广告的内容对比,挺有意思的。

8年之后,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0%,白菜在涨价,家电变成了白菜价。我们从等待换一台洗衣机,变成在双11买下一个新家。

8年之后,双11的故事格局,早已经从“线上经济冲击线下经济”,变成了“电商发展改变制造业”。我们讨厌内卷,但是蛋糕确实也变大了。

8年之后,兄弟之间炫耀的资本,从“大一点的电视”变成了“不烧油的汽车”。我们对生活的野心,越来越复杂多样,也越来越难满足。

8年之后,“新”和“老”的融合碰撞依然在发生。

但社会变化的轨迹,不再是“新代替老”的线性叙事。

没错,我们也并不认为8年之后,所有一切都变的更好了,世界的发展本来也不是无限增长优化的线性叙事。至少单就广告创意的有趣程度而言,8年前的这一支就要更好一点:一方面,创作周期的长短有差别,更重要的是,双11作为一个产品本身,已经不再具备8年前那么新鲜的话题性和光环了。

是的,双11作为一个中国式的市场奇迹,也不会永远无限增长下去,至少在眼前,它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通,普通得就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法定假日,一个浓缩版的“消费旺季”而已。但就像过年不再那么幸福一样,双11这样的日子变得普通,或许就是我们生活变得更好的一个副产品吧。想到这里,失去广告作品素材这件事,倒也微不足道了。

把奇迹当做日常的年代,也许缺少了一点史诗感,但谁能说这是坏事呢?

备注:8年之后,中好也变成了一家更丰富的广告公司,在上海本埠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今年在杭州的青山绿水边上又开设了新厂牌——BLANK,本次天猫双11品牌广告即由中好与BLANK厂牌联合创作,在这里也给新厂牌打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