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我在读博时的研究内容包括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后职业道路。

无论是通过阅读文献还是对博士毕业生进行采访,我发现科研事业是不稳定的,工作氛围有时不太健康,还缺少工作生活平衡。我还发现青年学者群体普遍收入较低,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却很高。但我希望,拥有这种整体视角,能帮我应对学术道路上一定会遇到的挑战。

基于我的研究结果,我做了所有正确的事情:我在论文答辩前6个月就开始找工作。我每周都浏览higheredjobs.com和jobs.ac.uk等招聘网站,让论文导师和学校的就业中心给我的求职信提意见。我一边学习讲学术职业规划的博客文章,一边为经费申请拟研究方案。

当我2020年11月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时,找工作就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事。我和牛津大学签了一个临时的兼职研究助理合同,每12周要续一次,除此之外,我也不放过每一个兼职机会。每次和同事或老师聊天时,话题也会不由自主地转向我的职业规划。我每天早上都上推特,然后就看到哪位同事又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受邀演讲,拿到了研究经费,找到了新的工作。而我的邮箱里却塞满了拒信。

我在读博期间一直有一种目标感,但在毕业后的几个月里,我不再感到自己是学术圈的一员。虽然我采访过有同样感受的人,但我还是不禁对我的研究价值和我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我会在半夜突然惊恐症发作,我拒绝在演讲、社交媒体或邮件中使用“博士”头衔,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我觉得我的博士学位是混出来的,在最关键的考验——就业上却毫无建树。

虽然我知道被拒是在所难免的,我也知道许多博士毕业生都会投几十个工作,直到有一个成功,但每一次被拒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打击。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知识,都无法让我准备好迎接这种挫败感。我的博士研究还加重了我的焦虑,因为我会去查阅学术道路为何走不通的数据和原因。

虽然我也考虑过非学术职位,但我还是想在博士后岗位上搏一搏。我知道许多博士生毕业后会另谋高就,但我和很多人一样,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到,获得一份学术工作才能体现我作为科研人员的价值。每每想到要和亲朋好友解释这些年虽然选择了读书而不是工作,但最后还是“进不了”学术圈的种种,我就不寒而栗。

对我来说,博士毕业后过渡期最难的部分是不确定性:作为把每一天安排到小时的人来说,没有稳定的收入和清晰的未来计划让我恐慌,我有时甚至会质疑自己一开始选择读博的决定。

对我最有用的办法是:不要把自我认同与学术成功混为一谈,谨记工作之外的那个我。于是,我不再把周末用来找工作,重拾我在读博期间搁置的爱好。当我在附近公园散步时,脑中思索着我最想从家庭、事业、游历中获得什么,时刻提醒自己博士后不过是诸多可能章节的其中之一。

2021年5月,毕业7个月后,我投了15份工作,参加了4次面试,终于决定接受瑞士西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的一个博士后职位,继续研究关于博士职业轨迹的课题。

以下这些有证据支持的策略对于控制我在博士毕业后的冒名顶替综合征非常有用:

花时间去做让你享受的事

为了达成目标,有时候需要以退为进。这意味着你要在自己和找工作的压力之间留点距离。对我来说,每天跑步和看小说的习惯是让我心理恢复健康的关键。尤其是体育锻炼已被证明能缓解焦虑症状,提高幸福感

从容应对每次拒绝

一定要对拒绝有心理准备,这点在学术界特别重要。证据表明,认知重构——认识、挑战、改变你的思考方式——可能是培养学术韧性的重要一环。然而,这种韧性通常需要经验的累积,所以那些事业刚起步的研究人员有时很难接受失败和拒绝。失望是人之常情,拒绝也不是对你本人或你的能力的评价。如果你成为了某个岗位的候选人,但最终没有成功,不妨向对方要点反馈——我发现人们一般都很乐意提供反馈。而且,知道自己之所以没有得到这个工作的原因,也有助于你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少看点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平台很适合用来交际互动和搜索相关研究,但这些平台也会让人透不过气,形成一股不良的攀比之风。自从我把推特从手机上删掉、不上ResearchGate等网站后,我也更能专注于我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成就。

趁早建立支持圈子

研究显示,寻求同事的帮助对控制冒名顶替综合征很有用。联系博士快要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为他们的简历和求职信提供修改意见,或分享求职信息。找工作会让你觉得孤立无援,尤其是在离开学校之后。我通过WhatsApp和Microsoft Teams与少数同学保持着线上联系,他们和我有相同的境遇。与他们交换心得很有用——无论是从实际的角度还是从情感的角度:它提醒我虽然别人已经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但也会遇到和我一样的困难。不仅如此,替他人改求职信还能让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求职信。

如果你博士毕业正在做下一步打算,请记住找工作——尤其是在学术界找工作非常难。感到沮丧、失望或难过都再正常不过了。

现在的我打算留在学术界,但我知道有一天,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会与我的目标发生冲突。我的冒名顶替综合征还是会时不时发作,但做出这个决定、学会接受改变,让我终于有了一种掌控感。